船长:如梦如幻的人生旅程(一)
缘起
2020 年 6 月,我从深圳裸辞来到大理。因为之前听了《晚风说》采访船长的播客节目,来大理后,就去上门拜访船长。
认识船长后,我们做了邻居,一起玩帆船,溯溪,爬山,露营,聚餐烧烤,走访村子,认识佛法,开着面包车从大理出发去迪庆茨中参加彩虹聚会……
在相处的过程中,听船长讲起他英国留学毕业后,疯狂地背包环球旅行;后来做了几年猎头;又因一些机缘,爱上帆船,放弃一切从头开始学帆船,学了帆船以后,就是开着帆船做水手,当船长的航海生涯;因为偶然的机会,在大理旅居,尝试可持续农业,组乐队,开帆船体验培训课程,结婚生子;母亲去世之后,去泰国参加短期出家,慢慢深入接触佛法,去年夏天,开始跟随僧团带着妻儿全身心学习,如今已有一年。
有一次和船长的一位朋友闲聊,“好好的一个人,怎么带着老婆孩子发心出家了呢?”
带着这个疑问,我在船长课余时间,找他聊起他过去的经历,翻看他以前的博客文字,公众号文章,试图从他如梦如幻的人生经历中,找出一条线索,把所有的故事串起来。
这篇文章会比较长,为了方便读者阅读,文章会分为几部分,描写不同时期的船长的生活经历。
青少年时期
船长,原名李铁娃,英文名,Tie, 以下简称tie。因为开帆船航海的经历,别人都叫他船长,后来皈依三宝,师父给他法名,慈航。1982 年出生于辽宁大连,今年刚好 40 岁。
tie记忆中父亲,在五、六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,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。他的母亲年轻时很有才华,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,认识了拉手风琴的父亲。父亲的正直、干净利索、以及共同的爱好,让他们走在一起了。
父亲去世后,母亲就下海做生意了,因为母亲经常不在家,tie有点不明白,为什么别的小孩有家长陪伴,自己的母亲常常就缺席。长大后,李铁娃才明白母亲当年的处境。
这段经历,反而让李铁娃在国外生活中更游刃有余,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,如何看人眼色,多做事情,观察周围的环境。
高中的李铁娃后来转去公立学校,环境变化,加之又比较调皮,不太爱学习,经常和老师对着干。那个时候他母亲从外面做生意回来,跟母亲一起回来的还有继父,以及继父那边的一个姐姐,家庭环境就变得比较复杂了。母亲看他在国内考不上什么好大学,因为家里有亲戚在外留学读书。母亲就决定赌一把,打算通过中介,把李铁娃送到英国,读语言学校。
半工半读闯英国
tie去英国留学的时候,才 17 岁。他当时在英国的一个港口城市,普次茅斯,面对一个全新环境,语言也不通,没多少钱,需要一边打工,一边学习。
在语言学校,学的内容非常有限,学校也很水。第一年暑假,tie同时打两份工,白天在工厂切蔬菜,干 12 小时,晚上在冰箱厂生产线,装冰箱。一天 18 小时工作后,睡眠严重不足,整个人都消瘦了很多。因为学校的学费很高,即使一天干 18 小时,也挣不够第二学期的学费。
tie在伦敦中餐馆唐人街刷过盘子,在酒吧工作过,后来又应聘上一份卖电的工作(英国电力系统为私营),算是有了一些起色。
当时去应聘一家卖电的公司,别的应聘者都是西装革履,他穿着牛仔裤就去了,英语只会说 Yes,No,Thank you,爱尔兰老板可能看出他在面试时对工作的渴望和冲劲,就给了他一个机会。
销售的工作没有底薪,只有提成。当时工作的氛围很好,每天都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之中。这份工作极大地锻炼了tie的销售技能和英语口语能力,6 个月后,他的英语口语甚至有点伦敦腔。
tie尝试了很多工作,比如给银行推销信用卡,凭借着之前的销售能力,攒了几千镑;换家公司继续卖电力,做得好的时候,一周能赚 1000 英镑;当时交往了一个日本的女朋友,也有工作的圈子,经常和同事朋友一起打篮球,买了车,考了驾照,算是有了自己的生活了,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了。那个时候开始攒钱了,学校也续签了,生活安稳下来,也慢慢走向正轨。
2004 年夏,tie拿到 Kingston 大学商学院的学士学位。暑假的时候,tie和母亲一起回大连去看望生病的外婆。回到大连后,跟以前的同学朋友接触,除了一起吃喝玩乐,已经不能理解对方的世界了,发现每个人选择了一条不同的人生轨迹。其中一个在体制内交通公司上班的小伙伴,一个月工资 1000 多人民币,tie当时已有不少积蓄,加上对自己的销售能力的自信,在英国干几天,就超过这个收入。还有考虑到文化上的差异。还是决定回去英国找工作。
毕业工作
当tie真正想在英国找工作,拿工作签的时候,发现还是挺难的。因为他的学历在英国并不突出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,加上又是一个亚裔外国人,很难融入英国主流社会。英国社会阶层已经固化,也没有多少流动性,华人在英国能找到的工作其实并不多。当时的tie,有点迷茫。
毕业后,tie捣腾过不少生意,有些成功,有些失败。做二手车生意,赔得一踏糊涂,还差把合作伙伴陷进警察局;做进出口 MP4 生意,货全押在手里,最后白送给朋友都不要;做房屋中介,当时在 Greenwich 地区的地产圈还是小有名气的。
后来还是找到了一份猎头的工作。当时中国刚刚加入 WTO 没几年,国际市场对跨国人才需求日渐强烈。tie所在的公司开始帮美国公司进入欧洲招聘人才,同时也为美国公司招聘大中华地区的总负责人。
公司很正规,老板很幽默,同事相处融洽,老板经常开着兰博基尼带着员工出去兜风。可干了 6 个星期后,tie还是决定辞职去旅行。
疯狂地背包环球旅行
tie说起他2006 年,24 岁本命年发生的事情,总之就是特别倒霉。他认识一个特别喜欢的女孩,突然跟别人跑了,难过了好一阵子。还有一次正在搬家,他所有的东西都在车上,当时在加油站,正准备去买瓶水,被人拿枪顶着脑门给抢了,车没了,人也伤了,满脸都是血。报警 3 小时后,才来救护车。好在保险公司赔了车市场价的 60%。当时非常郁闷,跟朋友去聚会喝多了,让一个最可靠的哥们开着保险公司临时给用的车,又撞了!真是祸不单行,索赔手续麻烦不说,本来tie干瘪的钱包又更瘦了。辛辛苦苦在英国打拼多年,最后什么也没留下。
反正tie各种不顺利的事情接踵而至。找工作也不是,听从母亲建议去考 ACCA 国际会计师资格证也学不进去,tie在怀疑,这是不是命运在给我一个预兆,是不是在英国待不下去了。
后来一冲动,就订了一张 STA 的环球机票,里面有当时想去的一些站,新加坡,澳大利亚,斐济,洛杉矶等,加起来才 1000 多英镑。就当一边旅行,一边看看其他国家的工作机会。
西方的年轻人,很流行间隔年(Gap Year),就是在上大学前,或者毕业后,无法确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,于是先去全世界旅行探索世界,发现自己真正的热爱后,再回来工作。当时tie也不是很清楚什么间隔年的说法,反正,英国是做不出什么成绩,不如出去看看。
那一趟旅行,tie去了很多国家和地区,新加坡,澳大利亚,美国,加拿大,斐济,墨西哥。有时候会投奔亲戚朋友,偶尔面试,看看当地的工作机会。因为tie之前也有比较长的工作经历了,所以很容易将他人的工作生活进行比较分析,进而判断那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对未来工作的想象。
住在朋友/亲戚家的大 House 里,看着他们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,每天三点一线,混迹于当地的华人圈,吃着汉堡和牛排,下班周末和同事朋友去喝酒,钓鱼,爬山,户外,每周去一趟超市,看着体面风光,tie很快发现,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是他想要追求的。
当时来到洛杉矶,tie忽然感觉到,它太大了,每条街之间的距离特别长,也特别有规律,特别有秩序,好像是积木搭出来的一样。但又感觉缺乏文化,也特别没意思。洛杉矶市中心已经很衰败了,大部分都是一些墨西哥穷人,富人大都住在郊区。
旅途过程中,tie经常和青旅那帮背包客在一起,一起徒步搭车旅行,穿越热带丛林,一起攀岩,皮划艇,潜水,帆船,冲浪,偶尔住陌生人或者沙发客的家,那种不受限制,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,才更自在。无论是背包客,还是不同地方的人,他们有着迥异的人生,有过那么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,生活好像有无数种可能性,并不是只有上班升职加薪这一种。
当心打开之后,tie的旅行也变得越来越野了。旅行时间也不断被延长,一开始还是常规路线,后来就靠着生存本能搭顺风车,住陌生人家里;去斐济的原始丛林探险,差点没走出来,被原住民救回来了;在斐济的时候,看见两个小男孩驾着帆船在海上航行,点燃了他对帆船航海的梦想;在洛杉矶偶遇一个日本背包客,图书馆借了本英语西班牙语旅行指南,一路混着中日英西四国语言,加肢体语言比划着在墨西哥流浪;在去北极的路上,差点被冻死,幸亏路上被人捡回去,后来终于抵达爱斯基摩人的冰屋,和爱斯基摩一起打猎……
24 岁那段旅行,不仅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,而是成为tie日后有勇气探索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,他看到了生活的无限可能。
内容预告:第二节内容为tie和当时路上认识的日本人shun,一起去墨西哥流浪的经历;还有从加拿大去北极的旅行故事。内容已写完,更多精彩故事细节,欢迎继续关注。
“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”